高中中國歷史科
一、課程組織及內容
(1) 課程架構
1. 概論*
2. 研習態度與方法*
3. 必修部份(側重時序設計)
4. 選修部分(以主題式設計,選擇一個單元)
* 不列入公開評核範圍,有關內容將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
(2) 課程內容
概論、研習態度與方法 | ||
必修部分(歷代發展) | ||
中四 |
甲部:自夏代至十九世紀中葉 | |
單元一:夏商周 | 周代封建 | |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 ||
春秋戰國的學術思想 | ||
單元二:秦漢 | 秦漢的統治政策 | |
兩漢戚宦掌權的政局 | ||
單元三:魏晉南北朝 | 北朝的胡漢融和 | |
東晉及南朝的士族與寒門 | ||
單元四:隋唐 | 隋唐治世 | |
安史之亂與唐代衰亡 | ||
單元五:宋元明清 | 宋元的中央集權 | |
明清的君主集權 | ||
清初的民族政策 | ||
中五 |
乙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末 | |
單元一: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 | 列強的入侵 | |
圖強運動 | ||
單元二:辛亥革命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民初政局 | |
國共的分合 | ||
抗日戰爭 | ||
國共和談與內戰 | ||
單元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二十世紀末 | 社會主義建設 | |
文化大革命 | ||
改革開放 | ||
對外關係 | ||
選修部分(歷史專題) | ||
中六 |
單元三︰時代與知識份子 | 孔子、司馬遷、王安石、何啟、梁啟超 |
二、評估
評核部分 | 內容 | 佔分 | 時間 |
公開考試 | 試卷一:歷代發展
(1) 考核內容 (包括甲部及乙部)︰
|
70% | 2小時15分鐘 |
卷二:歷史專題
設六單元,每單元各設3題,考生從所選的一個單元中選答2題,佔50分。 |
30% | 1小時20分鐘 |
** 2024年評核模式
部分 | 內容 | 比重 | 時間 |
公開考試 |
卷一︰歷代發展,分甲、乙部︰ ▪ 第一部分於甲部及乙部各設1題,考生只需選答1題,佔20分 (佔全科總分 31%;提供多項資料,考核學生不同能力)。 ▪ 第二部分於甲部及乙部各設3題,考生須分別各選答1題,佔50分 (佔全科總分39%)。 |
70% |
2小時15分鐘 |
卷二︰歷史專題,設6單元︰
|
30% |
1小時20分鐘 |
三、高中中國歷史科與初中中國歷史科的銜接
本課程以初中中國歷史科為基礎,為修讀本科課程的學生提供多元化的中國歷史學習經歷,使他們在初中學習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中國歷史的知識,提升研習歷史的 能力,為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作好準備。高中與基礎教育的銜接主要體現於下列三方面:
課程內容 | 以政治史及文化史兩大領域為主要學習內容的初中中國歷史科是高中課程「歷代發 展」及「歷史專題」兩部分的基礎。「歷代發展」部分突破以朝代為依歸的設計框架,著重突出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特點;而「歷史專題」部分則在更廣闊的層面上 從文化、地理、人物、制度、宗教及性別等方面認識中國歷史的多元面貌。 |
歷史探究能力 | 初中課程初步培養學生認知、理解、觀察、分析等基本能力;高中則在鞏固上述研習歷史的基本技能之餘,著重訓練學生啟疑、批判、評鑑、反思、辨偽等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
價值觀與態度 | 初中中國歷史科讓學生透過對歷史人物的嘉言懿行的學習,培養良好的個人操守及 對團體和社會的責任感,建立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及歸屬感。高中中國歷史科的課程除藉著加強近代史及歷史專題的教學深化以上的價值觀及態度外,還透過歷史研 習的過程,培養學生尊重史實、接納不同意見等客觀態度。 |